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話當年.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話當年. Show all posts

June 17, 2005

話當年 - 在倫敦實習的日子(下)

要說這種實習方式的缺點之一,大概就是布恩先生並沒有辦法交代我什麼太大的工作,畢竟我一個星期也不過去博物館報到一天而已,而布恩先生也不會要佔用我實習以外的時間,所以六個月在館內的工作,可以說是「見習」居多,分配到的零星實際工作大概只能說是裝飾性質而已。

實際工作中讓我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大概就是到資料室和影像資料庫去找資料的兩個工作天。想像一個收藏物件超過三十萬件的博物館,如何將所有資料電腦化,著實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為了要了解如何使用這個龐大的資料庫,布恩先生還特地替我安排了訓練課程,花了整個早上學習如何使用這個繁雜的檢索系統,此外我也必須要到收藏老舊檔案(未電腦化)的資料室中,在一堆發黃的紙張檔案中打滾。交代下來的工作,大部分都是有關個別藏品資料的搜尋及研究,以供後續展示標籤製作之用。

至於影像資料庫方面,其實是有一天布恩先生沒有來,也忘了交代我要做什麼,而旁邊的研究助理小姐看我太無聊,才抓著我跟他一起去找照片。說那天真的做了些什麼倒是沒有,在過程中兩個人互相分享了許多有趣的照片,打混的時間大概比實際工作的時間多出許多。

由於我開始實習的時候,展場正開始進行佈置,因此過程中也遇上不少趣事。有一天,布恩先生叫我下到展場去,說是可以看到他們裝置第一座核磁共振的儀器。在偌大的展場內看到起重機,感覺上還真是有點不搭嘎,不過站在布恩先生的旁邊是有好處的,就看他像個大小孩一樣,開始很興奮地跟我解釋起怎麼使用及操作這台體積龐大的儀器,那表情跟我平日我看到的嚴肅撲克臉,還真是差了十萬八千里。當裝置工作完畢,我和布恩先生邊聊天邊走回研究室,在路上還遇到一個走失的四歲小女孩,淚眼汪汪地在展場內找媽媽,布恩先生很自然地走了上去,熟練地將小女孩抱了起來(他是兩個孩子的爸),帶到服務台去交給工作人員廣播,若無其事地走回來跟我繼續那沒完的話題。我想,那大概是我看到布恩先生最「有人性」的一天吧。

話說英國人對於英國皇室的狂熱舉世皆知,我本來也不覺得有什麼,不過等到展覽要正式開放的時候,才發現英國皇室在當地到底有多受歡迎。

我們的展示和威爾康大樓一起開幕,從開幕的三四個月以前,就開始聽到布恩先生不時提起有關開幕酒會的事宜。期間他也不斷地跟我提及(保證),我一定會拿到開幕式的邀請函,並且不只一次地提到,英國女皇將親臨會場,替新展示和新大樓剪綵。到了開幕式的前一個星期(當時我的實習工作已經結束),我還接到布恩先生的電話,確定我是否已經拿到邀請函,因為開幕式當天整個博物館並不對外開放,沒有邀請函的話是進不去的。這樣的場合我當然不想自己一個人去,畢竟我在裡面認識的人不多,所以那時還是男朋友的老公,自然就被抓工差,得從義大利飛到倫敦陪我去參加這樣一場盛會。帶到倫敦的正式服裝果然還是派上了用場。腳踩著細跟高跟鞋在倫敦地鐵上上下下的滋味可不好受,只是那貴得嚇人的計程車費,讓我還是忍痛從宿舍搭著地鐵,慢慢走到博物館來。我還真是從來都沒有穿得那麼正式到博物館去哩!進到館內以後,自然地走到展示中,向老公炫燿一下這幾個月來得「成就」,除了在展場內吃吃喝喝,也把老公介紹給幾個工作夥伴,當然也包括布恩先生囉。布恩先生忙著和其他人講話,而我們就和布恩太太聊了起來…她說得不外乎是布恩先生對我的誇獎,以及他對這個計畫的認知等等,在講到當天的酒會時,她特別強調了一句:「除了來吃吃喝喝以外,最重要的是,還可以看到女皇…」說時遲那時快,前面傳來說女皇已經到了,正隨著紅地毯要穿過展場到新大樓進行參觀。大家很自然地讓出一條路來,而女皇也沒有讓大家等太久,不到三分鐘的時間就看她老人家優雅地走進展場。一聽到女皇到了,大部分人都自然地就定位,布恩太太也很興奮地想要走近一點,搶個好位置好視野一看女皇的丰采,只留下我和老公兩人在旁邊納悶…當時我們在聊些什麼我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接下來看到一個讓我們兩個在用力憋笑後狂笑不止的鏡頭,女皇走到我前面大概距離七八公尺的地方,就看她老人家「優雅地」拿起右手,在右側屁股上抓了幾下,然後再優雅地、若無其事地收回右手…說真的,那個動作看起來真的有點不雅,雖然只有短短的幾秒鐘,也讓我們兩人印象深刻,大概是因為我們並不覺得這樣的動作會出現在女皇身上吧…結論是,大明星也有吃喝拉撒睡的生理需求!

現在回想起來,那一段日子真是頗耐人尋味,過日子的當時並不覺得有些什麼,不過當我回顧那一年生活時,這些景像都歷歷在目,恍如昨日,印象如此之深,即是當時留學生活忙碌緊湊,無暇思考,到現在都成為回味的點滴。

話當年 - 在倫敦實習的日子(中)

實習所接觸到的所有工作中,最有趣的大概就是有關於mock-up的部分。所謂的mock-up,就是在正式到展場佈置展示以前的實驗性工作,以各種不同的嘗試,找出最適當的呈現方式。我到博物館跟研究員布恩先生報到的時候,剛好輪到他進行此階段的作業,因此在利用兩個工作天讀完所有有關展示的報告書以後,實習工作開始的第三個星期,我就隨著布恩先生到博物館藏品儲藏大本營布萊斯邸(Blythe House)工作去也。

科學博物館存放館藏的位址共有三處,除了本館之外,另有布萊斯邸以及洛特(Wrought)一處,其中以布萊斯邸為主,館方超過三十萬件的館藏中有百分之八十皆存放於此。

在通過層層管制關卡以後,我隨著布恩先生來到?實驗場?。這裡的裝設比正式展場簡陋許多,不過我們的工作主要是要找出最適當的展品擺放方式,因此設備的簡陋並無大礙。至此,布恩先生馬上要求我戴上手套,並告誡我在場中活動之際,不論觸碰些什麼,一定要戴著手套,以將損害藏品的可能性減至最低。接下來的三個星期,我就跟著布恩先生在場內穿梭走動,用各種方式擺放展示中可能用到近百件展品,並且在確定位置以後以攝影的方式將正確位置紀錄下來,以供正式展場佈置時之參考。

PS.實習工作只在每個星期五進行,所以我看到的也只是所有工作的一部分,不過這種實習方式反而讓我見識到整個階段可能會遇上的各種工作業務。

June 09, 2005

話當年 - 在倫敦實習的日子 (上)

話說當年為什麼選擇到生活費高得嚇人的倫敦去唸書,跟課程裡的「實習計畫」有很大的關係。學校主動幫我們安排到博物館裡實習(不像有些學校完全不管),加上身處資源豐富的倫敦,同學們自然都能夠透過實習的機會學到許多實務經驗。大部分同學都被安排到中小型博物館裡去,主要是因為在此等規模的博物館裡見習,我們比較能夠看到博物館各項業務的全貌,不過也有像我這種,被安排到大博物館裡去”參觀”的。

學期一開始,老師就跟我說可能有機會安排我到倫敦著名的科學博物館去實習,當時還覺得運氣怎麼可能會這麼好,果然兩個月不到,手上就拿到館中公共衛生部門研究員的電話,當天聯絡,第二天面試,第三天就上工了。

學校的實習計畫,是要我們在博物館裡做滿二十個工作天,每個星期五到博物館去報到。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六個月(因為其中還有加加減減的放假),好處是看到的層面比較廣泛,而不是到博物館裡去當免費臨時工,連續工作二十天以後就走人。也正因為如此,我才有機會在當時館方浩大的擴建工程中,扮演一個小小的螺絲釘。

當時,科學博物館正經歷著有史以來耗資最鉅的擴建計劃,也就是威爾康大樓(Wellcome Wing)。由於威爾康大樓的主題全數圍繞著尖端科技,館方感覺到從舊大樓進入新大樓的時候,參觀者可能經歷時空上的跳躍,因此決定將連接新舊大樓的部分重新裝修,以一個靜態的文物展「現代世界的發展過程(Making the Modern World)」,遵循著時間的軌跡,帶領參觀者走過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物質文明上的各種重要進程,展示囊括十七世紀至二十世紀,最後將參觀者帶入探討現代科技的威爾康大樓。

「現代世界的發展過程(Making the Modern World)」位於科學博物館的一樓,連接著舊大樓與新的威爾康大樓。從我開始實習的時間(2000年一月中)算起,已經是整個計畫的後期,展示裝置工作已經緊鑼密鼓地展開。剛開始的前幾個星期,我的工作就是埋首報告堆中,僅可能地了解整個計畫的來龍去脈,好開始從事研究員所交代下來的任務。

整個展場是以歷史進程來探討科技的發展,自十八世紀中期工業革命開始,以至於現代。館方所做出的重要決定之一,就是全面採用靜態呈現的方式,在現今博物館界的發展,實為逆向操作,主要因素在於這個空間除了呈現出展示主題以外,也是讓參觀者呼吸的一個空間,在進入全面採用高科技的威爾康大樓之前喘息一下,並且補足館內以歷史面向探討科技發展之不足。

展示空間內呈現的物件,高達兩千件之多,以其面積來看(2700平方公尺),密度為全館之冠。所有物件可以被歸納成四個展示方向:
* 中央「象徵性」展示單元:展場的主要焦點,代表十八世紀至當代重要科技發展的物件。
* 右側的「科技發展進程」:主題方式呈現現代科技與工業社會的主要發展與議題。
* 左側的「科技定義」:定義「科技」一辭,並詮釋日常生活的科技層面。
*「模型展示走廊」:建館之際,流行以縮小模型來呈現科技發展,是博物館展示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於此展示當時館方所使用的各種模型。

我所參與的部分,絕大多數相關於「科技發展進程」,實習主要目的,說穿了不過是了解大型博物館在處理此種計畫時可能會遭遇到的各個面向,其中遇上的種種,則容我一一再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