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11, 2004

改變的年代--持續性的革新: 第九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評論 (原載於藝術家雜誌2004年10月號)


Taiwan Pavilion in Venice Biennale 2004


夏末時節,各項重大的藝文活動於威尼斯陸續展開,熱鬧的影展於九月初拔得頭籌,名人影星把影展炒得正火熱,建築展也趁勢盛大開幕,接著還有戲劇雙年展,以及英國畫家泰納、義大利藝術家提也波洛、西班牙大師達利特展等,九月的水都,一如以往,仍然是鎂光燈焦點所在。

以「蛻變」﹙METAMORPH﹚為主題的第九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在著名瑞士籍建築師科特˙福斯特(Kurt W. Forster)的策展領導之下,於九月九日盛大開幕。威尼斯的雙年展,向來都是義國文化界的盛事,自九月以來,各種藝文雜誌報導便陸續發稿出版,逐漸替雙年展暖身,在開幕以後,更是獲得各大報文化版的青睞,紛紛以專題方式詳盡地報導有關本次建築雙年展的開幕絮語。

在開幕前,部分義籍媒體仍然對建築雙年展的目的提出質疑,認為整個建築雙年展,終究只會變成新計畫的展示場所,對建築這門學科、這門藝術,並沒有太重大的意義。然而,在福斯特的努力下,他所選擇的主題「蛻變」成就了一個包容廣泛的架構,可以將各式專案、計畫等囊括在其羽翼之下,呈現出它們如何循著原本的基礎,逐步適應、修正後的過程。雖然這個主題在一開始並沒有受到業界的廣大迴響,有些甚至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然而在開幕以後,各大媒體與評論紛紛予以創新、革命性等正面肯定。

在義國境內,還有另一些批評的聲浪,以為這次建築雙年展並沒有提供義籍建築師足夠的發揮空間。對於這樣的觀點,策展人福斯特以為,義籍建築師的作品,佔了整體的五分之一,不可謂是不高,另一方面,此次建築展的中心目的,是作為一種資訊交流的方式,提供對話的空間,而不是單純的義大利建築展,應以更為宏觀的角度,呈現出全球建築界的新興發展。

在正式開幕以後,義國境內各主要藝文雜誌,紛紛以《改變的年代》的標題,來敘述、解釋這次的建築雙年展的主題。就如同策展人福斯特所言,「二十多年前,建築界隨著後現代主義的軌跡逐漸轉變,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後現代主義信徒歸本溯源的信念,卻沒有反映在當代的發展,事實上,建築這門學科正在朝著預料之外的方向改變…」因此,這次的展覽,也可以被視為一種回顧,尋訪過去二十年間建築界的部分潮流與趨勢,藉此探討當代建築在理論上與實際設計上的重大轉變,以及新興建築科技的使用方式。

福斯特個人的視野與信念,是要捨棄直線與直角,以更具有機性質的設計、更多的曲線來取而代之,而電腦科技的發展,直接促成此種可能性,在近代建築設計上逐漸被發揚光大,這樣的過程,也就成了福斯特策展的中心思想。在展覽中,福斯特刻意避免了傳統的詮釋觀點,以更顯而易見的方式來提出公開、革新性的比較,來見證建築之為生命有機體的演進,以及其轉變的能力。換句話說,策展人福斯特並非按照固有的分類方式來呈現,而是以更全面性的觀點、更宏觀的視野來看待之,以藉此詮釋出各種改變背後的邏輯。「蛻變」這個主題確實提供了絕佳的架構,讓本次雙年展能夠納入許多正在發展中的計畫,提出新穎的概念與新興的潮流。

福斯特希望觀眾能以開放的態度來觀展,隨時準備迎接不同的展覽手法與刺激。整體展覽中,並沒有預先設計的參觀路線,在手法上也盡量避免平面呈現,採用立體模性與實體架構的方式。部分的展示,目的在於顯示出建築師改變整體景觀的能力。例如<超計畫>展示區域內,馬力歐˙貝里尼為義大利杜林市設計的文化中心、庫柏˙辛門布勞為法國里昂所設計的Mus?e des Confluences、美國建築師事務所Morphosis所設計的紐約奧運村等,都能戲劇性地改變整體區域的景觀。本次展覽採用了比以往更為豐富的媒介方式作為詮釋手法,目的是要盡可能地讓觀眾理解各個專案,促成觀眾的具體印象,避免此類展示流於模糊抽象的通病,這也是他在展示中之所以《回顧》部分建築史之故,藉此達到一種「與現實的連結」。

得獎名單,則是眾所矚目的另一個焦點。在宣布今年的終生成就獎花落誰家之前,就已經有許多媒體預測,這個獎會落入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man﹚的手中。評審團揭曉得獎名單以後,各大媒體爭相引用評審團的評論,表示「艾森曼是建築界偉大的思想家,其先知卓見持續引導業界向前邁進…艾森曼本身就是傑出的建築家,豐富的創造力與發明,絕對可被視為建築界在第三個千禧年的導師…」艾氏的得獎,可說是眾望所歸。被獲選為國家館最佳裝置的比利時館,以題為「金夏沙:︰意象城市」﹙Kinshasa, The Imaginary City﹚的展示,以前瞻性的視野,「呈現出傳統策略與典型建築方法並不一定是最佳的解決方式,提出認同、社會與硬體等層面都在經歷形變的概念,與事者必須予以新的定義,發展新的解決之道」,出乎意料地獲得評審團的青睞。

從開幕到正式開放給民眾參觀之間的三天,開放各家媒體先行入場一覽,義國的全國性報紙媒體《Il Gazzettino》邀請義籍建築師法蘭西斯可˙達科針對整個建築雙年展表達其個人看法。達科特別針對位在軍火庫Corderie的主題展提出見解,他以為:「…長達三百多公尺的展示空間裡,可說集合了各國、各年齡層建築師的作品,大多是非常知名或極具創新性質的建築設計…這些充斥著聚合線、曲線型、格網的自由形作品,似乎歌頌著建築世界的多樣性、持續性的革新、以及各種令人詫異、驚喜的設計,然而將這些作品全部放在一個長達三百多公尺的空間一同展示,似乎無法產生加值的效果,因為作品的相似性質,讓整個展區不停地重複著相同的語言,反而無法顯示出個別設計的特質,互相遮蓋了彼此的光芒…倘若將日本館以<御宅族>為主題的展示,和軍火庫Corderie的主題展放在一起看,後者所展示的各項作品,以某種角度而言,似乎可以被視為日本〝御宅族〞文化的產物…。」

在談到綠園城堡的國家館展覽時,達科則給了一個非常高的評價,認為各個國家館在展示上的多樣性,足以讓人大開眼界。他概略地對各館提出自身看法:除了以<御宅族>為主題的日本館以外,英國館豐富的趣味也不容錯過,德國館則比英國館略遜一籌,不過仍足以呈現出德國建築界的發展與代表作;相形之下,法國館欠缺建設性的展示,西班牙館則讓人看不出個所以然,在本屆國家館中表現差強人意。達科也特地針對義大利館,提出嚴厲的批評:「…整體看來,傳統設計似乎消失無蹤…整個義大利館看起來大而無當,而且雜亂無章,以藝術性的角度來看待義籍建築師的作品,嚴格說起來,不過是一種懷舊、回顧而已…雖然建築雙年展是我們一窺世界建築發展的一扇窗,能夠滿足觀眾的好奇心,不可能也無法將所有名家設計一網打盡,不過我還是要說,這裡少了許多義大利建築師的足跡,許多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並沒有被包括在本次雙年展中…。」

即使有達科此等專業人士提出其負面批評,大部分媒體還是予以相當正面的肯定。一般以為,建築雙年展的對象雖然並不如藝術雙年展或電影展般地廣泛,僅將目標對準小眾的建築界與文化評論,然而,第九屆唱作俱佳的展示,必定會引起比預料中更為廣泛的迴響。

Posted by Hello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