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30, 2005

<布達佩斯記行>李斯特紀念館

每一次出門旅行,我總會替自己列一張Must-do List。匈牙利著名的鋼琴家暨作曲家李斯特,是我所鍾愛的音樂家之一,出發前稍稍上網查了一下,發現在布達佩斯有座李斯特紀念館,當下就已經決定,不論如何都得要去朝聖一下。

李斯特紀念館位於佩斯地區的主要街道Andra'ssy u't街上。這位偉大的音樂家,對匈牙利的音樂教育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事實上,身為匈國境內最高音樂學府的李斯特音樂學院,就是在李斯特的努力下得以誕生,李氏鑒於匈國境內必須要有一間音樂學院以延續音樂教育之由,努力奔走,終於在1875年創設了李斯特音樂院。Andra'ssy u't街上這棟建於1879年的建築物,是李斯特音樂學院舊址,目前二樓為紀念館,其他樓層則為音樂院所屬的研究中心,音樂院本身已經搬遷至位於李斯特廣場的現址。(紀念館官網照片: 紀念館所在建築)

紀念館的入口並不好找,外觀跟一般公寓並無兩樣,雖然我們在街上有看到指示牌,還是耗費了一番功夫才找到正確位置。順著入口管理人員的指示上了二樓,從門縫裡透出柔和的燈光,映入眼裡的是一架原木色平台鋼琴。我心想著:「這就是了!」大門旁鑲著一塊牌子,上頭寫著李斯特的會客時間。李斯特任教於音樂院也只不過六年的光景,於1886年歿世,院方感念李斯特的貢獻,完整地將音樂家的私人物品、樂器與手稿保存下來,並將此處改設為紀念館。

售票櫃檯的服務人員只聽得懂簡單的英語,在購票時我順口問了一句:「可以拍照嗎?」服務人員表示,若要拍照或使用攝影機,必須要分別購買許可證!博物館用這種方式賺錢,我還是頭一次遇到,不過在歐洲住了幾年下來,對匈牙利博物館界的發展也時有耳聞,有著匈國自己的手法也不令人意外,反倒是讓我對照到其他國家,怎麼沒人想到過要用這樣的方式增加收入,畢竟這種方法,對於想要在博物館內拍照的參觀者和博物館兩方面來說,都是個兩全其美的方法,讓參觀者自己選擇要不要拍照,也可以省去人們「為何不能拍照」的抱怨。

我們走進了展示區。眼前這架原木色的演奏琴,乃是美國齊克林公司(Chickering)的名琴(博物館官網照片),這款曾經在186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贏得金牌獎的名琴,是該公司老闆在1872年的聖誕節親自帶到羅馬送給李斯特的禮物。由於李斯特在羅馬並無故定居所,加上琴身2.54m×1.47m的大尺寸,這架琴稍後被送到與李斯特私交甚篤的奧古斯男爵在塞克薩德地區的私邸。李斯特歿世以後,這架鋼琴才又從奧古斯男爵遺孀手中,被送到音樂院手中。

這架齊克林名琴上擺著許多解說單,讓參觀者可以拿在手中,邊參觀邊閱讀。齊克林名琴的所在位置,原來是餐廳,現在除了這架名琴以外,周圍展示櫃與牆壁上,滿滿是李斯特與他人的信件往來、手稿、節目單、獎狀等。我對李斯特的生平並沒有仔細研究過,因此對於其作品與創作時間更是沒有概念,從館內展示的手稿來看,李斯特居住此地的期間,作品大多以合唱為主,偏偏我對他的合唱作品一無所知,所以也只能輕輕帶過。(雖然這只是我自己的猜測,因為李斯特紀念館並不只一間,其手稿收藏者想必也分散在好幾個地點,不過,館方在這方面並沒有太多著墨,因此若不好好把李斯特的生平研究清楚,大概是看不出個所以然吧!)

向右手邊的房間走了進去,來到了李斯特的起居室兼書房。我一眼就看到角落那張裝有鋼琴鍵盤的大書桌。走近一看,上面擺著一張黑白明信片,描繪著音樂家生前工作的景象。這張圖在1886年曾被出版在雜誌上,配合其他音樂家與他人所遺留的敘述,館方得以按照音樂家生前的景象,重塑出這間起居室的陳設。

話說這張附了琴鍵的書桌也真特別,據說也是世界上僅有的一張。這書桌是奧地利製琴名家蓓森朵芙(Boesendorfer)家族送的禮物。李斯特早在青年時期便與蓓森朵芙家族密切交往,事實上,李斯特早期試了許多琴都不滿意,在友人推薦下試彈了蓓森朵芙的鋼琴,竟能禁得住李斯特的技巧試驗,將音色發揮到淋漓盡致之境,蓓森朵芙的鋼琴也因為李斯特而躍居演奏名琴之列,這也讓李斯特和蓓森朵芙家族建立起長久的友誼。根據館方的說法,這張特製的胡桃木書桌,正證明著蓓森朵芙家族與李斯特之間的深厚友誼。這張「作曲桌」上裝置了三個八度的抽取式鍵盤,內裝有琴槌與制音器等,發出的聲音足以讓作曲家確認合聲與指法等,想必是李斯特作曲時的好幫手。還記得在看到這張作曲桌的時候,我和米奇在旁邊討論的半天,納悶著它到底有沒有聲音,後來還是看了簡介以後才找到解答。(博物館官網照片: 胡桃木製作曲桌)

回到餐廳往左手邊的房間走去,來到了李斯特的客廳間沙龍。三架演奏琴大喇喇地佔據著房間的三個角落。最令人驚艷的,是設有銀製譜架的第二架齊克林演奏琴(博物館官網照片)。裝飾精美的譜架上,有著貝多芬、舒伯特和韋伯等三位音樂家的胸像,簡單來說是來自樂迷們的禮物,而鋼琴則是齊克林公司送給李斯特的另一個禮物,尺寸比前面提到的另一架還要更大些。雖然在裝飾上並沒有巴黎博覽會展覽的那一架華麗,不過在它被送抵音樂院以後,被放置在鄰近的演奏廳,是李斯特和門生演奏會的常用琴,據說聲音仍舊可以和現代生產的演奏琴媲美,只可惜目前已功成身退,僅具展示價值,讓人有些遺憾未能聽到它的聲音。

另一個吸引我的,是角落展示櫃內的一個小鍵盤(博物館官網照片)。這個展示櫃裡有著許多李斯特的私人物品,大多數是他在旅行時隨身攜帶的行李,包括行李袋、小燈、書寫工具、以及這個讓我駐足許久的小鍵盤。它讓我想到以前還彈鋼琴的時候,最害怕出門旅行,因為旅途中根本不可能練琴,一兩天不動,手指就變僵硬了,還得要十天半個月才補得回來。我想,李斯特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隨身攜帶著這個小鍵盤吧!走筆至此,不禁讓我感嘆了起來,彈鋼琴的那段日子,竟然已經如此遙遠…

按照紀念館導覽手冊上的敘述,從客廳沙龍的某一扇門,可以直通旁邊的演奏廳。然而在我們參觀的當下,那扇門緊閉著,似乎是不開放參觀,總讓人有點遺憾。目前該演奏廳仍然在使用中,館方常在星期六都會舉辦演奏會,不過對於身為觀光客的我來說,這種活動就是很碰運氣的事了!

在離開以前,我特地多花了一點時間,在售票兼賣店的櫃檯上,把一張張CD翻了又翻,想要找張紀念品帶回家聆賞。只是,喜歡的曲目家裡幾乎都有了,又不敢貿然買進沒聽過的曲目和演奏家,到頭來我還是空手而回。縱然如此,我的心情是歡喜的,帶著滿心的感動,步出了紀念館。

2 comments:

Bär said...

李斯特在德國威瑪待過一陣,所以現在在那裡設有李斯特音樂院,我猜應該也有收藏一些手稿或遺物。

我記得在莫札特出生的房子也擺了一台他生前彈奏過的琴,後來奧地利人還找了Schiff用了老莫的琴錄CD,賣給觀光客哩...

不過我真懷疑為什麼老李喜歡貝森朵夫的琴,因為貝氏的琴觸鍵比史老爹與兒子的輕許多,但老李的鋼琴曲不都很澎湃嗎,用貝氏的琴怎能彈出這樣的作品?

那作曲桌真的粉讚ㄝ...

Thelma said...

呵, 布達佩斯, 威瑪和羅馬這三個城市, 大概是對李斯特最重要的三個地方吧! 威瑪的音樂院我是知道的, 只不過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機會造訪該地, 也許等妳到德國以後??

妳也知道鋼琴如果放久不彈會decay, 這也是我為什麼一直替自己在台灣的那台演奏琴擔心的關係. 紀念館裡的琴據說很久沒人彈了, 現在會發出什麼聲音實在無法想像...至於妳提到Schiff錄音之事, 我想就真的是噱頭了!

B家的琴會比S家輕嗎? 我倒是不覺得...我個人是偏好S家啦, 我喜歡那音色. 不過話說回來, 也得看那個年代這兩家的琴長什麼樣, 畢竟我們在講的是一百多年前的事, 這一百多年以來兩家的琴有什麼發展, 我們也不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