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31, 2005

同樣的東西,不同的場景 (舊文新貼)

在博物館裡面看到的東西,基本上都已經從原本的環境中被抽離出來,既然已經脫離了原本所屬的文化背景,如果館方沒有提供任何解釋說明,觀眾們想必也是霧裡看花一陣迷濛,無法獲得一番深刻的感受。

博物館詮釋的手法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解說看板和解說牌,其他如導覽手冊、專人解說、語音系統等都屬此類。姑且不論這些博物館耗資耗時準備的材料,今天要講的,是展示環境對觀者的影響。

看博物館看到雞皮疙瘩掉滿地?這樣子的經驗,我想大概可以有兩種狀況,一是太被眼前所見所感動,另一則是毛骨悚然的恐懼。像我這種粗線條的人,真的要讓我有很感動的感覺,大概不是太容易的事,這種感覺往往出現在我完全沒有預期的狀況中,例如去年夏天到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事前完全沒有做功課,就這麼大刺刺地走進去,想說短短兩個小時只能大略走一圈,就當作是去看看裡面到底有些什麼寶貝;走著走著,眼前出現了「維納斯的誕生」,我完全沒概念這幅畫在這裡,更不知道它原來有這麼大,那種真品所帶來的震撼,讓我不知不覺中紅了眼眶。這種心懷憾動的感受,在我短短生命中只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十五歲那年看某位佛朗明哥舞蹈大師表演的一曲「銀髮」,流水般的吉他配上燈光宛若銀絲月光,短短三分鐘的曲子,讓我第一次在看表演時流下眼淚,而第二次就在烏菲茲美術館中。

博物館又怎麼會帶給人毛骨悚然的驚恐?對我來說,博物館是充滿驚喜的地方,不應該以太過度的手法來刺激觀眾,不過很不幸地,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走完一圈就讓我有股衝動要奪門而出的博物館的確兩座,真不巧兩座博物館的展示主題恰巧類似,都是以中世紀時期的「酷刑」為主。

第一次看到這類型的用具,應該是之前在英國參觀華威堡(Warwick Castle)的時候,因為該城堡是該地著名的觀光點之一,整體呈現的氣氛也就比較具有故事性,酷刑用具的展示所佔的比例極小,加上解說牌上只有幾行字簡短敘述,並不太能「激發想像」,因此當時我也就隨便看看,我和同伴兩人甚至還玩將起來,扮起將被處刑凌虐的罪犯,只因周圍環境氣氛很輕鬆,大家伙兒只是把它當成遊戲,並不當回事兒。

再次看到此類展示,是某一次到義大利Mantova遊玩之時。Mantova是一個被水環繞的美麗城市,前往市中心時要經過古時的城牆,在我們選的路上,恰巧看到一個告示,上面寫著「中世紀酷刑展」。就說是心生好奇,沒想太多就買了票走進去,不過才沒幾分鐘我就後悔了。展覽是在城堡內舉行,整個展區裡只掛了幾盞燈,加上採光與通風不良,整個區域迷漫著令人難以忍受的潮濕感,偶爾冷風吹來,就已經讓人有陰風慘慘的恐懼感了。看到真正展出的物品更是令人難受,倒不是因為東西沒有受到應有的照顧,呈現出凋敝破落的景況,而是因為詮釋的手法太過極端;舉例來說,一隻長達一公尺半多,大概跟我人一樣高的鋸子,旁邊配上一張圖片以解釋使用方法,當時我對義大利文的掌握度並不是太好,因此也就不會去細讀旁邊寫了些什麼,不過光是看到那人整個被倒過來,鋸子從鼠蹊部往下,人已經被切開了三分之一,這張圖片如此血淋淋的解釋,身為觀眾的我只覺得嘔心,當場根本看不下去…殊不知整個展示區內的展品加解釋文字圖片將近二十多種,若不是因為老公覺得既然已經花了錢買了票一定得看完,我大概早就放棄這區區小錢以換取我內心的平靜。

再一次看到此類型的展示,就是今年夏天到托斯卡尼地區遊玩時所見。我們一行人到了美麗的San Gimignano,沒多久就看到一張偌大的海報,寫著「Torture Museum」。有了上次的經驗,我本身當然是千萬個不願意,就是不想要再走進這種展示,不過拗不過其他人的好奇心,加上不想要自己一個人在外面等,最後還是買票走了進去。這個博物館的展出品比我上次看到的還要多出許多,不過因為是個設計合宜的博物館,而不是陰森森的城牆,採光明亮,因此整體環境並沒有讓我覺得有不太妥當的地方;展品旁的文字解說頗為詳細,大概因為觀光客不少的關係,也有英文解說在旁(對義大利的博物館來說並不是那麼常見),比之前那個展示「合人性」的一點,這個博物館採用的圖片解說少了許多,用文字和觀者自身的想像力來詮釋,而不是大刺刺地將殘酷的虐刑呈現出來。當然,館內也有幾個比較寫實的展出,但是也許是整體氛圍之故,也就只給了我「chamber of curiosities」的感受。

同樣類似的鋸子,我在三個不同的地方看到過,一個只在旁邊放了張紙片,寫上torture tool,一個是在陰風慘慘的地窖,配上詳細的文字說明與圖片,另一個則是在採光明亮的空間,配合適量的說明敘述。要說我到第三次時,因為已經看到那麼多次,感覺麻木了,所以不覺得有那麼恐怖?我想,這純粹只是展示環境帶給人的感受吧!

ps1. 圖片就不貼了,有興趣的可以到酷刑博物館網站看一下。
ps2. 這篇文章是2002年10月寫的。

No comments: